A Yellow Box in Qingpu: Contemporary Art and Architecture in a Chinese Space

星期六, 八月 26, 2006

黄盒子·青浦: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

展览时间:2006年9月6日——10月6日
展览地点:青浦区小西门

开幕晚会
时间:2006年9月6日19:00—22:00
地点:青浦水泥厂废墟
交通:由小西门展区乘船
节目:音乐+多媒体演出

联系人

何海艳小姐
电话:021-39716666-2041,69730977
传真:021-69730977
邮箱:qpxcjs@shqp.gov.cn

9月6日
10:00
报到(青浦宾馆)


10:00-12:00
参观“黄盒子”展览现场以及青浦新城的实验建筑现场(统一专车接送)

12:00
午餐

13:30-16:30
学术研讨会(小西门现场)

14:00-16:30
来宾参观青浦新城实验建筑现场、小西门展览现场(统一专车接送)

17:00-18:00
展览开幕式

18:00-19:00
所有来宾乘船到达“老水泥厂”


19:00-20:00
开幕式酒会(party)

20:00-21:30
多媒体表演与实验音乐表演

主题阐述

任何经历过历史汰选而建立了自觉判断标准的艺术品类,都同时建构起它特定的观赏方式。自十九世纪以来,现代美术馆以其纯粹、明亮、中性的空间构造确立了一种“规范的”公共展示-观赏制度。美术馆的空间被规定为White Cube(白方空间),一种“白盒子”,它是一个可以替代教堂的建筑容器,也是特定意义构成的公共场域,不同类型的艺术实践皆可在这个圣殿般的空间中呈现为“作品”——个人性的观看主体膜拜、凝视的对象。然而,“白盒子”却从本质上呈现为一种隔离:将所有作品与它原本发生的生活世界隔离开来;将创作情境与观赏情境隔离开来;将审美体验空间与日常体验空间隔离开来。由于此隔离而生成的,是一种特定的凝注-沉思的意义空间(这也是Muse女神庇护下的Museum的源初涵义),同时也是一个将艺术对象化的空间。

“黄盒子”是由中国美术学院发起,为应对“白盒子”机制而提出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创作与展示计划,旨在探索一种中国式的展示空间与观看机制。这一概念的提出,既是对传统中国式空间的一种展示学探索,又是对文人书画精神的一种当代艺术的诠释。2005年,“黄盒子”计划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成功举办了“黄盒子:台湾当代书画展”,该展致力于在美术馆既有空间中再造一个中介空间,借以呈现出中国传统观赏经验的一些具体格式。在此基础上,“黄盒子”当代艺术与展示计划又将迈出关键的一步。

“小西门”是上海青浦区政府保护修建的一个古镇民居建筑群落,是目前由地方政府主导的传统/民间文化复兴、创意文化再生产的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案例。经过三年的努力,小西门传统民居群落保护修建工程已经胜利完成。藉小西门工程落成之机,中国美术学院协同亚洲艺术文献库(AAA)、《时代建筑》将在上海青浦区政府、上海市青浦区新城公司的支持下,举办“黄盒子?青浦: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”大型学术展览。本次展览以中国式空间向当代艺术发问,拟邀请海内外20余位当代艺术家,以绘画、录像、摄影、装置、多媒体戏剧等多种实验艺术形式应对、演绎小西门的传统中国式空间。同时,本次展览还邀请了来自不同国家的10数位著名建筑师,采用现场制造、现成品重组、空间叠印等方式,在小西门民居群落中展示其作品及创意,探索传统空间与当代建筑的关系、表达与展示的关系,在中国式空间中检验、思考当代建筑的种种问题。

目前中国各地正在兴起一场修建美术馆的热潮,美术馆的空间营造是否一定要遵循规范化的观看制度?中国悠久而精深的观赏文化在美术馆的系统中是否尚有可为之处?古典的观赏经验对当代美术馆建筑的形态与空间探索具有何种意义?中国本土的空间和视觉实验以何种方式回馈世界?这是“黄盒子”计划指向的问题。小西门并非专为艺术展示设计的场所,它本是日常生活的建筑,今天,由于人们生活形式的改变,它成为我们难以回归的家园。在中国各地,许多像小西门这样的建筑或者消失,或者成为旅游业的秀场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何在保留中国传统建筑视觉记忆的同时,赋予它新的意义和活力?本次展览将以小西门为研究对象和创作现场,使当代艺术走出美术馆空间,脱离“白盒子”中灯光魔术的保护,在传统中国式空间中探讨当代艺术与实验建筑的表现潜力,以中国的日常生活空间限定、激发当代艺术的创造形态,实现传统空间形态的意义更生。

青浦既是传统的中国水乡,同时又是当代建筑的重要工作现场,这一特定的文化格局使青浦成为中国当代视觉文化建构的实验室,一个现实世界的“黄盒子”。在本次展览中,我们将在中国式的空间中展示和思考当代艺术与建筑的诸种实验,我们相信,“黄盒子?青浦:中国空间里的当代艺术”将为当代艺术创作与建筑文化带来一种新的思考向度与发展契机。

策展团队

高士明
策展人、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

张颂仁
独立策展人,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
胡项城
艺术家,小西门建筑群落艺术总监

组织机构

主 办:中国美术学院
协 办:《时代建筑》、《A+U》
承 办:青浦新城区建设发展(集团)有限公司
文献协作:亚洲艺术文献库

学术研讨会

时间:2006年9月6日13:30至16:30
地点:青浦区小西门

本次展览期间,将邀请国际相关领域的重要理论家及艺术家赴小西门出席研讨会,与会代表将围绕以下议题进行讨论(该议题亦作为“黄盒子”计划向艺术界、建筑界同仁提出的一份问卷):
1.当代艺术的展示空间与意义建构机制是怎样的?
2.怎样看待美术馆空间对艺术创作的支持与限定性?
3.如何看待中国传统观赏文化与美术馆观看制度的关系?
4.你理想中的美术馆是怎样的?
5.如何理解“中国式空间”?它是否存在?
6.中国日常空间里的当代艺术创作是否可能?
7.如何看待中国传统空间与经验的建筑学转化?
8.文化遗产的合法性?文化传统与博物馆对象、旅游业景观的关系?
9.在社会发展中我们失落了什么?在遗产保护中我们失落了什么?
10.如何面对社会生活的博物馆化和对历史传统的破坏?
11.历史、传统对我们意味着什么?
12.怎样看待已经失去的历史和未来的历史?
13.文化身份是现实还是想象?怎样看待建筑师对“普通城市”的焦虑和对可辨识性的欲望?
14.无建筑师的建筑、建筑史之外的建筑意味着什么?
15.如何看待青浦建筑实践及其视觉生产?它对青浦的意义?

参展艺术家

艺术家:

吴山专(汉堡-上海)、邱志杰(北京)、王冬龄(杭州)、梁志和(香港)、吴俊勇(杭州)、刘大鸿(上海)、刘韡(北京)、高世强(杭州)、Yondonjunain Dalkh-Ochir(蒙古)、叶放(苏州)、张慧(北京)、郑端祥(杭州)、朱玺(上海)、于彭(台湾)、Inga Svala Thorsdottir(冰岛)、楼笙华(杭州)、邱黯雄(上海)、薛君(北京)、孙逊(杭州)、白双全(香港)、郑在东(台湾)、倪柯耘(杭州)、廖文峰(上海)、谢曹闽(美国)、嬲小组、郑文昕(杭州)、Intravision Group(挪威)、小蓧顺子、胡 非非、总体艺术小组(北京-杭州)、色彩调查小组(上海)等。

建筑师:

Arata Isozaki、Benjamin Wood、David Chipperfield、泉本晋一、大舍建筑、张斌、马清运、刘家琨、张雷、Rem Koolhaas、J. C. Sancho Osinga-Sol Madridejos、文筑国际、王家浩、童明、李凯生、祝晓峰、张永和、郑湘竹、董晓波、某群众建筑师等。